内容提要:【无为而无不为】热度:471
老子道德经中“无为而不为”的含义是什么?“民为而无不为”出自老子巜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,说的是人要遵循自然之理,顺应自然的运行,不可抗拒大自然的规律,不要去干预自然的运行法则,不做不必做的事,顺其自然,但也必须去做“作为自然与社会部分的你”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。(无不为)。
“道”的作用就是无为,“无为”思想贯穿于整个道德经之中,是老子哲学的精髓,老子生活在春秋未期,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。在利益的驱动下,为争夺土地,社会上不断发动战争。同时商业资本的力量增大,使得阶级转变形成了老子的“无为”的政治主张,认定作为统治者就应当以“无为”的方式来治理国家,从而达到“无为”而为,不争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诚,揭示君主不与民争,不乱为、主动为。
之所以,老子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的哲学理论,其重要的要领悟“无为”的境界。尤其在当今社会里,“无为”对于我们个人的为人处事,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,无为,不是不做为,不管,放任,应该是不过度,不过火,凡事顺应自然,天意,人愿。不过度人为干挠,自然而然。无为在汉王朝理解的最好,无为而治,休养生息。这最被为人民所理解,所接受。德治天下,重民生轻遥役。这应该是当时世界级的先进思想,至今都放射着智慧的光芒,老子《道德经》无愧为中国哲学思想圣经,只是和中医一样不被浮躁时人重视理解。
老子的思想到底是消极保守无为还是积极创新有为呢?
老子的思想特色与历史地位之我见
一,老子首创:”人类朴素唯物辩证,阴阳对立统一,运动变化轮回“的哲学体系:
1,老子说:”道似万物之宗……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“。西方认为上帝创造世界,老子则说:道生万物。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。
2,老子传承和发展《易》的精华,揭示了”万事万物都是由《阴,阳》架构组成“的宇宙第一规律。即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割一样,适用于万事万物。如同字典中的反义词一样,有多少正词汇,便有多少对应的反义词。这是何等的神奇!如生与死,美与丑,长与短,不胜枚举。
3,阴阳对立彼此的关系如何呢?老子说:”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“;”贵以贱为本,上以下为高“;”大白若辱,质真若渝“。内中深潜唯物,辩证,对立统一,运动变化,祸福轮回的哲理。老子这种言简意核,由浅入深,大道至简的逻辑推理,微言大义的哲学风采,空前绝后,令今人望尘莫及。
二,老子把”天道“化为凡尘造福人间
在老子之后的20O0多年来,在这段历史长河中,老子的形象似乎象半人半仙一样,飘忽不定在人间沉浮。甚至把老子视为当年人间的逃遁者。擦去历史的尘埃,似乎又有另一道老子的彩虹:其实老子以自己当年的思想和路径去积极”入世“,造福人间:
1,老子提出”道,天,地,人“为宇宙存在的”四大“四维空间,在今天看来,也石破天惊!试想离开了这个顶天立地的”人“字概念,那道,天,地的概念和意识与意义何在?而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一起为”四大“之一,在人间,是老子第一个为人类的价值提升到如此高贵的天华!
2,人与自然如何相处?老子认为”天道不可违“。天道就是自然规律,风雨雷电,昼夜与四季轮回,兴衰枯荣,乃至苍海桑田,令人敬畏,人岂能违之?故提出”顺其自然“的”无为“论,旨在”天人合一“,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。此处老子讲的”无为“的本义,实指不要妄为,乱为而己,而不是无所作为。
3,老子从”向阳花木早迎春“的自然现象中,延伸到”阴,阳“对立统一的关系时,揭示天地人间,万事万物”负阴而抱阳,对冲而为和“的规律。南北极阴重阳微,寒极而温稀,缺失生机。同理,人间亦然,充满人道主义的情怀。
4,对于个人和社会(团体,政体)的人伦道德休养与政令,老子教人效仿自然;
老子认为:”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“。”神器“泛指百姓大众,这是”以人为本“的体现,是”得人心者得天下“的注脚,是”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“的辩证。
老子从大自然”生柔死僵“的现象中,延伸到人间,揭示了”物壮则老“和”柔能克刚“的定律。这也是”物极必反“的哲理。
老子认为:”治人事天……重积德,则无不克“。与”厚德载物“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老子在”上善若水“论中,教人向水学习:水润万物不争功,天大的善德胸怀;水向下流,是水谦卑的本性;水滴石穿,是柔能克刚的注脚;水溶污却能自净,《莲》出污泥而不染与之是相通的,若人能自净,正是提高人生价值的星光大道啊……。
三,老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
1,老子哲学与马克思哲学比较:
首先相同部份:同具唯物辩证法,对立统一,运动变化,量变质变,否定之否定之内涵。
其次不同的有两部分:一是马氏哲学新增”阶级性“和”实践性“两大内容,更具客观性和改变人类社会的革命性,战斗性,可行性;二是李氏哲学比马氏哲学早二千多年。
2,老子哲学揭示的”万事万物“均由”阴阳“架构而成的宇宙第一律,至今无人巅复。
3,老子提出的”天人合一“思想,在今天人类破坏自然生态,导至人类本身处在变异威脅的状态下,更显老子思想不朽。
4,当今世界如何评价老子的思想?当国人对老子的思想,还仃留在是非对错,积极消极的争论不休,甚至在老子思想体系中,強行塗上虚无,玄学,无为等等自我矮化的色彩时,看看欧美国家如是说;
十多年前,《纽约时报》在评选世界十大名人时,老子排在第一位;无独有偶:该报在评选世界箸作出版量十大著作时,《道德经》同时获版本i和总印量排行首位,超过《圣经》。
英国伦敦国立图书舘前广场上,矗立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塑像中,老子塑造位于中央。
当代最伟大的科学泰斗爱因斯坦,在评《易》时有句名言;”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东方知彗,就会变成瞎子;东方社会,如果缺少西方科技,就会变成瘸子“。而老子的思想正是源于《易》,且青出于篮而胜于篮。
对比之下,该如何评价老子思想,不但让人失语,且无地自容。
我无为,而民自化。
第一,《道德经》一书如此神奇,为什么没有选入四书五经,或者被用作科举的考试用教材;道家具有独任清虚、超迈脱俗、绝礼去仁、追求返璞归真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,而这些都是与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格格不入的;
第二,《道德经》包括了朴素的辩证法,但就总体而言,是唯心的。道就是老子认为存在在某一个地方看不见,摸不着的神奇的东西。先有道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
第三,老子的道不同于孔子的道。一般说来,道家的“道”具有下列几方面的意义:(一)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。(二)道自然而无为。(三)道无形而实存。(四)道具有普遍性,无所不在,无时不在;而孔子的道,就是西周的礼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;
第四,老子思想总体来说是消极的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”,“圣人云: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而民自朴。”从“无为”的政治思想出发,他认为政治影响民风。所以:“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”
第五,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。没有条件,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,而《道德经》却把对立双方的转化看作是无条件的,绝对的。它害怕对立的双方斗争,认为发展到了极限,就会互相转化。它只想用“贵柔”、“守雌”、无为的办法来防止事物的转化。老子说,“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”,“祸莫大于不知足”,“知足之足常足矣”。因此,我认为老子是消极的保守的而不是进取的,看不到人在事物变化中的积极作用,没有认识到事物从量到质的发展是螺旋向上,而只看到事物的变化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