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钟繇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是什么,以及传世作品

来源:www.whjyzx.net   时间:2022-08-19 00:16   点击:284  编辑:宗利   手机版

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,著名书法家,善篆,隶,真,行,草多种书体。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,钟繇书法造诣很高,对后世书法有深远的影响,特别是在小楷书法方面贡献巨大,推动了楷书的发展,有人称他为楷书鼻祖。钟繇的楷书特点主要是整齐,公整,规范。其楷书整齐而不呆板,公整中透出飘逸,字与字之间和诣,舒服,相互之间呼应自然,字字有度。钟繇的楷书不象后世唐楷那么呆板,而是越看越活泛,可以说是活灵,活现!自然,美观!

钟繇的书法代表作主要有:《宣示表》,《贺捷表》,《还示表》等。

钟繇传世作品一部分是王羲之临本,比如宣示表,墓田丙舍,力命表。东汉末年隶书才是主流,楷书还很不成熟。而钟繇的书法必定有收到当时书风的影响,对比一下汉代出土的楷书简牍,可以明显看出来荐季直表和汉朝出现的原始楷书笔法结构一脉相承。

被称为曹魏的萧何,书法与书圣比肩,钟繇的一生究竟如何?

钟繇,因为在《三国演义》中描述较少,也没有荀彧、郭嘉、贾诩、程昱等人的出彩表现,所以知之者不多,反不如他的儿子钟会出名。但在汉末三国时期,钟繇作为曹魏重臣,地位举足轻重,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亲自赞道:“关右平定,朝廷无西顾之忧,足下之勋也。昔萧何镇守关中,足食成军,亦适当尔。”这便是有人将钟繇比作汉初萧何的由来。

另外,现在人都知道书圣王羲之,却不知道钟繇乃是王羲之的师祖,兼工篆、隶、真、行、草多种书体,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主要推动者。唐代张彦远《法书要录》说:

蔡邕受于神人,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,文姬传之钟繇,钟繇传之卫夫人,卫夫人传之王羲之,王羲之传之王献之。由此可知,钟繇书法源自于蔡邕,后传卫夫人,再传王羲之。因为他在中国书法上的重大贡献,后人常将他和王羲之并称为“钟王”。

而今天,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位的传奇人生。

颍川名门,幼年显贵钟繇,字元常,于公元151年出生在豫州颍川郡长社县。颍川钟姓源自于宋国子姓,后改为伯,再改钟离,著名人物有秦末项羽麾下的大将钟离昧。汉朝建立后,钟离昧次子长社令钟离接为避祸,改姓为钟,并隐居于长社县,逐渐形成了颍川钟姓。其后钟姓人才辈出,著名的有钟元官至尚书令,领廷尉;钟宝官至河东太守,东汉名士;钟皓,清议领袖,“颍川四长”之一,等等。

《三国志·钟繇传》中记载,钟繇幼年曾经和叔父钟瑜一起去洛阳,路上遇到一个相士,称钟繇生有贵相,但有被水淹的厄运,需要小心。之后两人又继续走了不到十里,在过桥的时候,马匹突然受惊,将钟繇甩到河中差点淹死。此事过后,钟瑜对相士的话深信不疑,供给资费,让钟繇专心读书。

南阳阴脩担任颍川太守时,钟繇与荀彧、荀攸、杜祐等一起被举为孝廉,并担任了尚书郎、阳陵令,但因病离职。后来又被三府征召,担任廷尉正、黄门侍郎。

谋归曹操,安定关右在经历了董卓之乱后,司隶地区十室九空,曹操便遣使想迎接汉献帝到许昌。但当时长安控制在李傕郭汜等人手中,他们就想截留使者来拒绝曹操的请求。但是钟繇却劝说道:“现在四方英雄四起,都假借王命割据一方,只有曹操心系王室,如果拒绝了他的忠诚,是不利于未来发展的。”这样曹操的使者才和汉献帝取得了联系。

后来李傕日益骄纵,甚至敢于胁迫汉献帝。钟繇便和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,帮助汉献帝逃出长安,东归曹操。钟繇以此功,拜御史中丞,迁侍中、尚书仆射,封东武亭侯。

但是曹操的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引起了山东诸侯的不满,尤其是和袁绍之间的同盟更是变得岌岌可危,随时可能破裂。同时以马腾、韩遂为首的西凉军阀割据关中,对关右地区虎视眈眈。他们和袁绍的并州相邻,万一联合后果不堪设想,对此曹操无比忧虑。

荀彧了解到了曹操的苦恼,于是向他推荐了钟繇。建安四年,199年,在官渡之战爆发的前夕,钟繇被曹操任命为以侍中守司隶校尉,持节督关中诸军,全权负责关中事物,不受各项制度约束。

钟繇到达长安后,不断于马腾、韩遂等关中各势力联系,最终说服马腾、韩遂归顺曹操,并各送儿子入朝廷作为人质。

官渡相持期间,钟繇不仅维持了关右稳定,更为曹操输送了两千匹战马,使曹操亲自回信:“得所送马,甚应其急。关右平定,朝廷无西顾之忧,足下之勋也。昔萧何镇守关中,足食成军,亦適当尔。”

202年,袁尚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趁南匈奴作乱,率大军攻略河东。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,钟繇亲自率军迎敌。在郭援还未渡过汾河一半的时候,钟繇发兵出击,在马腾援军的配合下大败袁军,斩杀郭援,降服南匈奴。

曹魏勋臣,功高德昭从官渡之战时起,钟繇一直为曹魏经营关右地区,面对数次劫难后人口稀少的问题,他一边从关中迁徙人口,一边招募流民,使人口重新充实。211年,曹操讨伐马超时,因为钟繇多年的经营,粮草得以保障,钟繇被上表任为前军师。

213年,曹操被封魏公,魏国建立,钟繇任大理,升相国。当时还是太子的曹丕特赐五熟釜,上有铭文:“於赫有魏,作汉藩辅。厥相惟锺,实幹心膂。靖恭夙夜,匪遑安处。百寮师师,楷兹度矩。”

但是219年时,魏讽相应关羽谋反,钟繇因曾举荐魏讽相府西曹掾受到牵连被免官。次年,曹丕即王位,钟繇复官为大理。同年曹丕称帝,钟繇被任命为廷尉,进封崇高乡侯。

223年,钟繇代替贾诩为太尉,转封平阳乡侯。与司徒华歆、司空王朗并称,曹丕曾说:“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伟人也,后世殆难继矣!”

226年,魏明帝曹叡即位,钟繇进爵为定陵侯,增邑五百户,迁太傅。此时钟繇已经76岁高龄,又有腿疾,行动不便,同时华歆也年老有病,于是两人皆被特许乘坐车轿上朝,并由卫士抬到殿上就坐。这成为了以后三公有病时参考的旧例。

230年,钟繇去世,享年80岁,谥号“成”。243年,钟繇得以配享曹操。

钟繇还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是,公元225年,75岁高龄的他竟然喜得幼子。而这个孩子,就是之后灭蜀的钟会,他不仅在军事上颇有才能,还精通文赋和玄学,更是深得其父书法的精妙,被《书断》评为“妙品”,仅次于“神品”。
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整个三国时代,英雄人物层出不穷。随着“三国迷”的推进、影视游戏的渲染,造就了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,比如“一吕二赵三典韦,四关五马六张飞”……。但是今天我们解读的这一位却是一个“另类”。这个“另类”指的是他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首屈一指,但是却在我们熟悉的三国英雄人物中“籍籍无名”。他就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书法家-钟繇。

初露锋芒董卓被诛杀以后,李傕、郭汜成功反攻劫持了汉献帝,掌握了大权。汉献帝苦于摆脱“傀儡”身份无计可施,这时钟繇劝谏李傕、郭汜不要把眼光“钉”在汉献帝身上,毕竟还有许多国家大事有待处理。李傕、郭汜同意了他的请求后,汉献帝才得以和曹操书信往来,约定计划。同年在钟繇的帮助下,汉献帝成功东归。钟繇因功拜为侍中,后来在荀彧的推荐下得到曹操的重用。

西凉马腾、韩遂虎视眈眈,看不惯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曹操派钟繇领司隶校尉,持节督关中诸军。在一番“轻重”较量中,成功的说服马腾、韩遂“以子为质”,表示臣服中央。

媲美萧何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是一场“消耗战”。袁绍“号称百万”的大军,粮草调度极为不便,后继又无保障。最后被曹操抄后路烧了粮仓拖垮的。而在曹操的大后方有钟繇在源源不断的提供马匹补给。

平定马超时,又有钟繇不断的向曹操军中输送粮饷,补充人员。所以曹操给钟繇写信说:“得所送马,甚应其急。关右平定,朝廷无西顾之忧,足下之勋也。昔萧何镇守关中,足食成军,亦适当尔。”

大魏三公曹操以后,曹丕就魏王以钟繇为相国,赐其“五熟釜”刻铭文显其贵:於赫有魏,作汉籓辅。厥相惟锺,实干心膂。靖恭夙夜,匪遑安处。百寮师师,楷兹度矩。

曹丕受禅称帝,任廷尉。贾诩去世之后,又代替贾诩为太尉。当时与华歆、王朗被曹丕称作: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伟人也,后世殆难继矣!

魏明帝曹叡时,钟繇年老体迈,行动不便。魏明帝特许钟繇坐轿上殿。自此以后,成为历代帝王对待年老重臣的一种惯例。太和四年,钟繇去世,配享曹魏太庙。魏明帝身穿素服吊唁,谥号“成”。

更能让今人津津乐道的是钟繇的书法造诣。钟繇被称作“中国书史之祖”,也被誉为正楷的开创者。古代许多的书法大家都深受其影响,比如王羲之父子、张旭、怀素、颜真卿、黄庭坚。钟繇的书法和书圣王羲之并称为:钟王。他的《荐季直表》从唐宋的太宗皇帝、书画皇帝宋徽宗到清乾隆皇帝一直都由宫廷珍藏。明代陆行直称赞此表:“无上太古法书,天下第一妙迹”。可惜的是“此物只应天上有,人间哪得几回闻?”已失传,据说民国时期被毁。(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搜索一下)

以上就是我们“熟悉的陌生人”钟繇一生简写。谢谢欣赏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